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17场):德意志浪漫主义再考察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95讲):剧本不再是戏剧之本?——澄清学界的三大误区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16场):展望数字时代的大众哲学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15场):脑认知视角下的语言与习得研究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94讲):小说阅读的思想发现和艺术发现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93讲):Tonal Correspondences in Some Tibeto-Burman Languages with Notes on Chinese Comparisons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92讲):抗战时延安的日常生活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91讲):Distributed coordinations and wh&wh coordinations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90讲):On Wh and Subject Positions, the EPP, and Contextuality of Syntax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89讲):二语习得为什么难以完全成功?——以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不及物动词为例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88讲):抗战时期的《孙子兵法》研究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87讲):东欧的经济改革与中国早期的改革开放:知识的交流(1978-1985)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14场):晚清档案文献中的中国与世界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86讲):东欧的经济改革与中国早期的改革开放:知识的交流(1978-1985)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85讲):跨文化研究视角下移为何重要?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13场):近代汉语音韵研究中的若干问题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84讲):现代特拉夫文论语文学阐释学——从“文化间互动即互译”这一命题谈起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83讲):学术社会史的缘起、理论特质和实践路径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382讲):“新维多利亚小说”与全球资本主义批判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12场):重返中国电影学术史